当前位置: 绝缘栅 >> 绝缘栅前景 >> 不带咱们玩中国定下自己的小芯片标准,
在切入正文之前,咱们先来算一笔,10年前就有芯片大厂算过的账。14nm工艺芯片,流片一次需要至万美元,5nm工艺芯片,流片一次需要万美元;研发28nm芯片,需要花费万美元,研发7nm芯片,需要花费2.97亿美元;建造一座28nm制程芯片代工厂,需要60亿美元;建造一座5nm制程芯片代工厂,需要花费亿美元。流片可能失败,研发未必功成,更别说什么建厂了。
台积电为了突破45nm,厂商引入了high-k值绝缘层/金属栅极(HKMG)工艺。到了32nm,又推出了第二代high-k值绝缘层/金属栅极(HKMG)工艺。22nm换成了Infinite(鳍式场效应晶体管),7nm换用了EUV光刻机。三星的3nm生产线,用上了GAAMCFET(多桥通道FET)工艺。而台积电也会在2nm,用上以环绕闸极制程为基础的多桥通道场效电晶体MBCFET架构。
三星被逼上绝路的台积电
随着摩尔定律的持续推进,台积电和三星脚踩的那条钢丝绳,只会越来越细。没有人能够确保自己的方案,一定就是对的,随时可能血本无归。反之,就算这条路真的打通了,他们所花费的代价,消费者又真的承受得了吗?于是,早在9年的ISSCC上,英特尔就展示了自己关于异构芯片的设想。学名叫作EMIB(嵌入式多模互连桥),实际上就是Chiplets(小芯片)的一种。
英特尔小芯片对华为极为有利
相较于传统SOC,小芯片的优势非常明显。原本需要厂商设计并生产出3nm工艺,才能胜任的工作,现在由多张5nm,甚至7nm工艺的小芯片,就能完成。大大缩减成本的同时,还避免了因各自为战而导致的,研发费用的大量浪费。对于相对落后的大陆厂商来说,这也是件好事。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郝沁汾说过:通过小芯片技术,咱们生产的28nm的芯片,性能也能接近16nm甚至7nm标准。也就是说,能直接帮上华为。
华为技术细节被隐瞒了
然而矛盾的地方,就在这里。无论是英特尔,还是台积电,他们推动小芯片方案的目的,都是为了提升利润率。现在重新洗牌,相当于放弃了原本的优势,使得下游的大客户,有了机会翻身,那谁还花这个冤枉钱呢?于是乎,英特尔、ARM、台积电、日月光他们组建的小芯片联盟,没有任何一家大陆企业。UCle所提出的一系列封装标准,我们无法在协议中找到任何技术细节。也就是说,不带咱们玩。
AMD中国定下自己的“小芯片”标准
这是一件后患无穷的事情,因为小芯片已经成了气候。AMD有服务器处理器Naples、罗马和米兰,苹果已经推出了M1Ultra,台积电也搞出了性能堪比5nm制程工艺的Bow芯片。在达成UCle协议之后,他们的行动只会越来越快,快到把催更蔡司的荷兰光刻机巨头ASML,也抛在一边。所以,我们不能只做小芯片联盟的观众,必须要亲自入场,提速建立自己的小芯片标准。
ASML去年5月,中国计算机互连技术联盟(CCITA)就已经向工信部提交了《小芯片接口总线技术要求》。3月中旬,也就是英特尔台积电组成联盟后不久,“芯东西”传来喜讯,称“中国‘小芯片’标准草案即将公示”。在内容上,也和英特尔他们的UCle标准,存在着显著区别。谁让UCle成员都只考虑如何放大自己的优势,连技术细节都对外隐瞒呢。咱们只能结合自身情况,玩“量身定制”了。
说起来,这也算是英特尔台积电他们,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本来是互惠互利的一件事,非要把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市场隔绝在外,逼着别人搞自己的标准。等到小芯片逐渐成为主流的时候,卖给谁?反而成了大问题。(李双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