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绝缘栅 >> 绝缘栅优势 >> 天津十四五新政印发到2025年,电子
集微网消息,近日,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印发《天津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十四五”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指出,“十三五”时期,是天津转变发展理念、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转型时期,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天津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实施了“互联网+智能制造”“大数据应用示范”等工程,取得了积极成效。
其中,骨干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汇聚飞腾、海光、南大通用、神州通用、麒麟软件等一批行业头部企业,全国6大CPU(中央处理器)厂商、4大数据库企业、2家操作系统企业,天津分别占据4家、2家和1家。集聚一批行业百强企业,中环半导体、中科曙光入围中国电子信息百强;天地伟业入选中国软件业务收入百强;奇安信、入围中国网络安全能力百强;六〇九电缆进入中国电子元件百强,永捷电子、普林电路位列综合PCB(印制电路板)百强;华海清科的化学机械抛光设备、唯捷创芯的功率放大器产品等在国内市场具有较高占有率。三星视界移动、鸿富锦、恩智浦等外资企业产值比重达到三分之二,成为推动全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科技创新成果大量涌现。集成电路先进生产线加快布局,拥有8英寸晶圆线、6英寸0.35微米特色工艺产线、MEMS射频(射频微机电系统)工艺产线,12英寸单晶硅片打破国际垄断。芯片设计能力快速提升,紫光展锐参与12纳米5G基带芯片研发,滨海新区信息技术创新中心取得交换芯片、软件定义互连芯片、内生安全交换芯片等多项国际领先的创新成果。信创产业生态加速形成,突破高端CPU、自主可控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打造“PKGS”(飞腾-麒麟软件-长城-中科曙光)信创品牌。软件定义深入发展,共享经济智能综合服务平台、虚拟仿真再生资源系统在人力资源、再生资源领域实现特色应用。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加速拓展,重载自动导引货运车在风电领域大型设备物流运输场景中成功应用,虎鲸工业级无人机在中新天津生态城开展智慧交通巡检服务。
《规划》提出,到年,在产业规模、龙头企业培育、创新生态建设、跨界融合等方面取得突破,产业增长潜力充分发挥,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地。
其中,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到年,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突破亿元,平均增速超过9%;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突破亿元,增速达到10%;人工智能产业不断壮大,整体质量效益进入国家第一梯队。
创新生态日益完善。到年,围绕集成电路、操作系统、工业软件等领域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形成一批自主创新成果,发明专利数量和标准拥有量显著提升。新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5家,搭建“芯火”双创基地(平台)、中国信创谷等创新载体,创新对产业的驱动效应更加显著。
《规划》明确了重点任务,包括优化产业组织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强企业梯度培育,增强内生发展动力;推动源头技术创新,助力产业高端发展;强化创新平台建设,提升创新能力支撑;畅通产业内外循环,激发产业发展活力;推进产业跨界融合,释放产业发展空间。
优化产业组织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新体系。构建以电子信息制造为核心,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与人工智能共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发挥电子信息制造优势,以智能终端为突破口,重点发展集成电路、智能传感器、汽车电子领域,打造一批新增长点,引领带动产业进阶发展。围绕新技术新趋势,依托中国信创谷建设,以信息安全为特色,发展信创软件、工业软件、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区块链领域,打造一批拳头产品和特色品牌。发挥人工智能作为赋能体的重要作用,以场景应用为驱动,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智能交通与物流、智能医疗与健康、智能家居等多个应用场景,在全国形成一批试点示范。到年,在智能终端、信创、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形成超千亿级产业集群,成为国内领先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聚区。
构筑“1+N”产业集群发展新空间。结合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优势、特色,全面统筹规划空间布局,形成以滨海新区为核心,西青区、武清区、津南区、北辰区、宁河区等共同发展的“1+N”空间发展布局。依托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等,滨海新区重点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软件及集成电路等产业集群。依托天津西青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赛达工业园等,西青区重点发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大数据产业集群。依托天津武清经济技术开发区、京津科技谷等,武清区重点发展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产业集群。依托天津八里台工业区、天津双港工业区等,津南区重点发展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大数据产业集群。依托天津北辰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双口工业园区等,北辰区重点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5G产业集群。依托天津宁河经济开发区、天津宁河现代产业园等,宁河区重点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产业集群。
打造产业园区建设新能级。立足各区产业基础和发展空间,科学规划,加快建设主业优势鲜明、配套功能完善、综合效益突出的产业园区,引导资源定向聚集,促进产业合理分工,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化发展。优化提升西青经济技术开发区(电子信息)、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软件和信息服务)两家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以及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等国家级产业发展载体,继续推进西青大数据产业园、京津中关村科技新城、天津滨海互联网产业园、国家动漫产业综合示范园等特色功能园区建设,推动资源、人才和资金全面整合、有序调配,建设一批定位明确、差异化发展、分工协作、运行高效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特色产业园。
加强企业梯度培育,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扶持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引导新一代信息技术中小企业走专业化发展道路,针对特色客户群体或市场,研发专项技术或生产工艺,增强核心竞争力。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智能终端等基础产业领域,加强企业协作,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重点培育一批专注核心主营业务、成长质量高、创新能力强、经济效益好、拥有自主品牌、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中小企业群体,逐步成长为专业细分领域的领袖和单项冠军。定期组织“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培训会,加强申报条件、申报程序等宣传。
推动源头技术创新,助力产业高端发展
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吸收再创新等手段,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制定产业重点领域发展痛点、难点目录,集中力量突破高端通用芯片、智能高端传感器、NAND(闪存)、高精密减速器、计算机整机、智能终端等重点领域的核心关键技术产品,强化智能硬件与工业软件等基础软件、应用软件协调发展,联合攻关集成电路、机器人和应用电子等领域的新产品、新工艺,大力发展高端环节,全面提升产业发展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
提升基础技术创新。聚焦强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组织开展相关基础理论研究。强化核心基础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基础装备等研发创新能力,推动集成电路设计、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智能传感器、基础软件开发等领域重点突破。集中力量攻克智能终端及相关适配器领域的产品加工工艺。着力研发自动化装备、网络与信息安全软件等基础产品,提升产业制造和生产的支撑能力。
布局前沿基础研究。重点突破多模态生物特征识别系统、知识深度学习、类神经网络分布计算、智能决策控制、新型人机交互等关键共性技术。超前研究区块链与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交叉融合应用技术,在应用框架、分布式存储、数据存储及交换标准化设计、可信执行环境等方面快速突破。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在创新驱动型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支持企业在集成电路、智能终端、工业软件、人工智能等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加强知识产权布局和储备。鼓励企业加强与国内外信息科技机构交流与合作,做好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工作,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与产品。定期发布新一代信息技术关键技术和重点领域项目支持指南,引导专利创造方向。进一步发挥集成电路产业联盟等协会和联盟在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中的作用,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基础共性标准和关键技术标准的创制,构建信息技术服务标准体系和应用推广体系,抢占产业发展的主导权。
强化创新平台建设,提升创新能力支撑
加强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立足产业发展需求,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大数据云计算、智能终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重点领域布局建设一批技术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推动现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优化升级,争创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加快推进中科曙光国家先进计算产业创新中心、天地伟业智能安防创新中心、中科创新大数据中心等项目建设,建立一批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协同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面向企业提供专业技术服务。
提升公共创新平台服务水平。以科技资源集成开放和共建共享为目标,通过整合、集成和优化科技资源,完善基础条件建设,提升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区块链等领域公共技术服务能力。建设国家级“芯火”双创基地(平台),聚焦智能硬件、智能传感、汽车电子3个特色方向,着力构建集成电路共性技术研发、科技创新、产业孵化、高端人才集聚的集成电路公共服务平台,打造全市集成电路领域新型双创基地和聚集高地。建设一批技术转移中心、检验检测中心等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研发、检验检测、中试生产等服务。
畅通产业内外循环,激发产业发展活力
提升企业引进层次。围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智能终端等产业链,编制产业图谱,绘制潜在招商目标,精准对接企业及创新资源要素。积极开展平台招商,制定平台型企业招商扶持政策,以世界智能大会举办为契机,吸引新一代信息技术行业领军企业、平台型企业或机构落户,协助企业集聚配套企业、人才、资金、项目等发展要素,实现“招到一个平台、带动一个领域”的发展态势,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态。
此外,《规划》还明确了发展重点。
电子信息制造核心领域补短板,以智能终端为突破口,拉动产业高端化发展
集成电路。坚持设计和制造并重,聚焦重点突破,带动全链提升,力争全市集成电路产业进入国家第一梯队。建设国家级“芯火”双创基地(平台),着力构建集成电路共性技术研发、科技创新、产业孵化、高端人才集聚的集成电路公共服务平台。加快核心技术源头创新,聚焦高端芯片、关键器件、特色工艺、关键设备和原材料领域,推进国产CPU、射频芯片、通信芯片、汽车芯片、光通信芯片等一批核心技术突破,加快集成电路特色工艺研发和产业化,协同推进集成电路设备、核心零部件和硅片、第三代半导体等关键材料研发与产业化。引进国内外一流企业落地,鼓励跨国公司设立区域总部等,构建布局合理、技术领先的集成电路产业链,全面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
智能终端。发挥本地智能终端设计优势,积极推动可穿戴设备、行业终端等产品创新,促进人工智能、5G、AR/VR(增强显示/虚拟显示)等技术融合应用,打造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智能终端产业基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市场主体在传感器、控制芯片、显示器件、人机交互、图像算法、智能处理、云服务等重点技术领域开展技术攻关,加快产业高端化发展。支持智能终端生态系统建设,鼓励软件、硬件、平台、内容结合,促进商业模式创新,推动智能终端企业与电子、汽车、化工、电力等传统制造企业以及养老、交通、物流、健康等服务业企业协同发展。支持智能终端研发、试制、检测、推广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整合跨领域创新资源,打造面向中国北方的技术服务平台。
智能传感器。以应用创新为牵引,面向工业、汽车、消费电子等重点领域的应用需求,打通产业链和价值链,构建传感器生态。引进和培育一批智能传感器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加快突破传感器敏感材料、核心元器件、传感器融合算法、数据智能处理、低功耗等关键技术,加快多种传感器集成模块化设计、数据融合和应用算法研发,支持发展具有重大应用需求、国内缺乏的传感器产品及应用系统。依托集成电路产业基础,以MEMS(微机电系统)为突破口,建立健全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服务平台,突破工艺、材料瓶颈,推动产业链、价值链整合。探索“传感器+大数据”的商业模式,促进产融结合,发展基于传感器数据的大数据应用,在智能医疗与健康、智慧城市等领域打造一批应用示范项目。
汽车电子。顺应汽车消费结构升级和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趋势,依托天津(西青)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建设契机,加快多种传感器集成模块化设计等关键技术研发,着力打造北方汽车电子集聚地。聚焦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加强与高校院所产学研合作,研发机械式自动变速器、整车控制器、变速器控制器等关键技术,重点推进符合国Ⅵ标准的发动机控制系统及相关测试工具研发和产业化。推进汽车电子控制产品集成化应用平台建设,实现中高端车身控制器模块及零部件规模化应用,加大力度促进无人驾驶及智能管理控制系统、智能车载终端设备及自主智能车载操作系统研发,积极开展智能交通应用示范。加快研究新型汽车电子电气信息架构、ADAS(先进驾驶辅助系统)等技术,打造跨界协同的产业链条,建成行业领先的汽车电子配套产业基地。
软件信息服务优势领域锻长板,以信息安全为特色,推动核心技术攻关
信创软件。加快信创海河实验室建设,加强自主基础软件的创新和产业化,聚焦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办公软件等基础软件,推动自主基础软件的不断迭代和快速推广。争创国家级先进操作系统创新中心,攻克国产通用操作系统关键技术,大力开发人工智能操作系统、工业控制类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云安全操作系统及5G应用终端操作系统等产品。广泛开展组织外设、整机、系统软件、行业软件、服务软件等兼容性适配验证,围绕飞腾CPU、麒麟操作系统、神舟通用和南大通用数据库、书生电子公文系统等产品,在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云计算平台软件、人工智能技术框架和编程环境以及行业应用等领域,形成一批高水平的适配全国产硬件的系统技术方案和行业应用方案。面向金融、电信等场景,发展高并发事务性数据库、基于国产芯片和X86的超融合架构数据库等核心数据库产品。研制新一代办公软件、安全浏览器、阅读器等高端产品。
工业软件。重点推动工业技术软件化发展,形成一批面向不同工业场景的工业数据分析软件与系统,以及具有深度学习能力的工业智能软件和解决方案。面向协同组织、个性定制、智能生产、服务制造等新模式需求,研发支持装备智能化、机电一体化、工业自动化的工业嵌入式软件。建设符合开放标准的嵌入式软件开发平台、嵌入式操作系统和智能通信软件,着力攻克智能设计与仿真、制造物联与服务、工业大数据处理等高端工业软件核心技术。提高基础工业软件及相关服务供给能力,支持建立工业技术软件化共性基础平台、重点行业通用平台及面向业务应用的工业APP。加强重要工业领域行业解决方案定制化深度应用,加强工业软件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结合,打造工业云应用服务体系。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领域塑样板,以场景打造为驱动,引领产业规模化拓展
人工智能。突破自然语音处理、生物识别、图像识别等感知技术,重点发展嵌入式或平台式语音软件服务、行业智能语音系统整体解决方案。探索搭建行业训练资源库,向市场提供公共数据资源,提高多模式识别准确率。重点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芯片、智能应用软件、智能终端产品,加快培育类脑智能、脑机接口等领域。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创新,鼓励头部企业研发端边云协同AI计算平台。把握人工智能场景应用市场前景,以系统集成和技术服务为切入点,面向公共服务领域,重点发展智能交通与物流、智能医疗与健康、智能家居等产品集成及综合解决方案。(校对/若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