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绝缘栅 >> 绝缘栅优势 >> 颠覆传统电池保暖方案,长安深蓝微核高频脉
众所周知,新能源汽车领域长久以来都存在一个痛点——电池“保暖”问题。冬季极寒环境下,车子开不动、空调不制热、充电更耗时……尤其是在北方这种尴尬情形更为常见。
有问题就会有解决方案,以往采用PTC、液冷循环等外部加热方式,虽能起到功效但弊端也十分明显。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长安深蓝新推出的微核高频脉冲加热黑科技,看看它有何与众不同的创新之处,究竟能否打破传统加热方式的桎梏呢?
为何冬季耗电快、充电难
正常情况下,20°C左右是新能源汽车锂电池最理想的工作温度。那么为何低温会导致电池异常呢?这要从两个层面上来分析。
当电池温度低于理想区间时,电池的电解液黏度会增大、正负极材料活性降低,加上负极材料极化严重造成锂离子沉积、镀膜现象等,将使锂电池使可用容量、电导率下降,导致电流通过电池内部时内阻增大。简单地说,电池能耗都用来散热,投入驱动的电量自然大幅减少,因此电池在冬季放电时间更短,耗电很快。
由于低温环境下电池内部内阻变大,电解液与负极、隔膜间的相容性也会变差,在给电池充电时会导致较为严重的“析锂现象”。这种现象产生的沉积物会限制电池的快充容量,并且随着低温重复充电,使电池性能逐渐下降、循环寿命大幅缩短。因此在冬季时用户经常会有一种错觉:明明电池充满后显示满格电量,但开起来坚持不了多久就会耗尽,这就是所谓的“虚电”问题。
传统电池加热方式的利与弊
既然低温会导致电池异常,那么必然有相应的解决方案。以往,行业内常用的主流方式有三种:加热膜加热、PTC加热和液冷循环系统加热。
其中,加热膜加热是采用气相生长等成膜技术形成薄片状导电膜,比如硅胶加热膜,PI加热膜等,经过通电后为电池供暖;PTC加热是通过热敏电阻加电后自热升温使阻值进入跃变区,进而产生热量,和加热膜加热类似,都相当于是给电池包贴上一个“暖宝宝”;液冷循环系统加热是利用电驱系统管道和通路进行液体的循环,通过热量交换确保整个电池包内部温度均衡,相当于是给电池包装了一套“暖气”。
目前而言,PTC方案的加热效果要优于其他两者,但对空间要求和成本均较高。同时,这三种方案都属于外部加热法,因此存在加热不均匀问题。往往是距离热敏电阻丝较近的部位升温很快,而距离较远的地方迟迟热不起来,长此以往的功效并不尽如人意。
突破传统桎梏长安深蓝微核高频脉冲加热技术
既然外部加热法有所缺陷,那么能否通过内部电池自加热的方式呢?接下来就正式介绍一下长安深蓝全新推出的微核高频脉冲加热技术。
这项创新技术基于电池在低温下内阻远大于常温内阻的电化学原理,利用电驱的电感和开关特性。通过IGBT的极速开关,驱动电池与电驱之间产生高频脉冲电流,当高频交变的大电流通过电池时,由内阻产生焦耳热,从而实现电池给自身加热。这种加热方式相较传统外部加热方式,不需要再从外部“借热”,因此加热效率相对更高,加热过程更省时,并且加热部位也更均匀。
微核高频脉冲加热技术的核心在于三个层面。
第一,其在产生电流脉冲的形式上是基于电驱激励原理,利用电机定子的电感特性与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相互配合,让续流回路实现电流的回馈,进而在电机控制器高压输入端形成脉冲电流波形;
第二,针对“析锂”现象,其打破传统直流电的流通方式,利用交流电流“正值-0-负值-0-正值”的周期性变化,为电池负极留出了处理Li+的时间和空间,不会有析锂现象发生;
第三,其采用的IGBT可用于相对较高电流的应用场景,与电机、BMS电池管理系统配合工作,实现随机高频率的电流充放切换,不会有析锂现象产生。
得益于上述技术的加持,这项“黑科技”针对-30°低温环境下,实现了三大优势:
第一,每分钟最快升温4℃,成功突破以往5分钟加热低于20℃的桎梏;
第二,将车辆动力性提升50%,有效解决了极寒环境下电池性能衰减导致车辆“跑不动”的问题;
第三,充电时间缩短15%。在具体应用过程中,用户出行可以通过家用手机远程启动这项“黑科技”,就能实现短时间内备车。除此之外,在零下10℃以下环境中,上车解锁后此功能便会自动启动,保证车内处于正常温度区间,全面改善电车冬季用车困难。
显然,微核高频脉冲加热技术和行业现行的加热方式有本质上的区别,它创新式的“自加热”理念代表着目前行业最领先的电池加热技术趋势之一。不仅为整个行业的电池加热技术树立了全新的发展标杆,更为电动出行的“普及化”扫清了一个重要阻碍,使那些纠结于电动车冬季用车痛点的观望者不必再受制于高纬低温的困扰。
写在最后
如今,微核高频脉冲加热技术已经成功运用到了长安深蓝SL03车型之上,搭配这款产品的原力超集电驱系统,必将为消费者带来颠覆性的新能源座驾体验,从此告别冬季低温“噩梦”,用最少的电,看最多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