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绝缘栅 >> 绝缘栅优势 >> 适用于中压电网应用的碳化硅功率模块封装解
本文总结了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电力电子系统中心(CPES)的ChristinaDiMarino教授及其团队在高密度、高速10kVSiC功率模块封装方面所做的工作。
1–35kV范围内中压(MV)配电和转换在一些电力电子应用包括用于太阳能、可再生能源系统的并网逆变器和DC/DC转换器、电源管理和中断设备(如固态断路器)、用于直流微电网的DC/DC转换器以及需要双向逆变器的电池存储系统的应用中。
这些应用传统上依赖于基于硅(Si)的器件,如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由于其材料优势,包括更宽的带隙、更低的固有载流子密度、更高的导热性和更高的饱和速度,碳化硅(SiC)功率器件比硅具有许多优势。其中包括对于给定的额定电压较低的导通电阻(RDS(on)),比硅可用的电压额定值更高(例如,SiCMOSFET的额定电压高达15kV,而硅IGBT则只有6.5kV),并且由于给定RDS(on)的芯片尺寸较小,电容要低得多。结合更低的导通和开关损耗、更高的开关频率和更简单的冷却要求等优势,可以转化为更低的功率转换损耗、更高的效率、更简单的转换器拓扑结构、显著改善的高温额定值和性能,以及更小的尺寸、重量和系统成本。
这些用于这些中压电网应用的高压(高压,3.3kV额定值)SiC器件和模块的封装带来了一些挑战。本文总结了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电力电子系统中心(CPES)的ChristinaDiMarino教授及其团队在高密度、高速10kVSiC功率模块封装方面所做的工作。CPES专注于研究和开发,致力于改进电力处理和分配系统,包括电源转换架构,电力电子元件,建模,电能质量和高密度集成。
高压碳化硅器件/模块封装的挑战由于其更快的开关速度,SiC器件对封装中的寄生电感更加敏感。这些会与器件电容共振,造成不良的电磁干扰。在高速电流瞬变(di/dt)期间,器件上可能会产生较大的过压,这会降低器件可靠性或导致灾难性故障。
并联器件通常用于实现模块额定电流。寄生电感/电容或静态器件参数(如阈值电压)的不平衡会导致并联芯片上的瞬态电压过冲变化。具有较高过冲的芯片将看到更大的开关损耗,因此温升更高。这会缩短模块寿命。通常添加外部栅极电阻器来控制过冲;然而,这些会增加开关时间,从而增加损耗。业界有人已经提出了低电感无焊线互连方案,例如,金属柱互连平行板。去耦电容可用于减轻寄生电感的影响。一种方法是将电容器放置在功率器件上方,形成一个垂直电源环路,使水平模块占位面积保持不变。
传统的功率模块包括穿过绝缘陶瓷基板(如直接键合铜或DBC)到散热器的寄生电容,散热器通常处于地电位。在较高电压瞬变(dV/dt)下,该电容成为共模(CM)电流流过系统接地的路径。滤波器和扼流圈可以缓解这种情况;但是,它们会增加成本和复杂性。可以使用多层陶瓷基板添加屏蔽层,将CM电流返回芯片,同时降低高频噪声。
这些高压器件中产生的高电场可能超过封装中介电材料的击穿强度。这会产生局部放电(PD),从而损坏绝缘陶瓷基板。减少电场,从而增加绝缘基板附近的PD起始电压(PDIV)是关键,因为这通常是PD发生的地方。
图1显示了上面讨论的一些挑战。
图1:电源模块封装的挑战
高密度、高速10kV功率模块封装方案DiMarino在CPES的团队提出了一种创新的封装解决方案,用于10kV,mΩSiC功率模块,具有高开关速度,改进的高压性能和更低的CM电流。该团队还对该拟议包的关键方面进行了实验验证。图2显示了半桥模块的原理图和3D模型。
图2:拟议的一揽子计划——(a)原理图;(b)底部堆叠基板,带有六个10kVMOSFET芯片和柱子;(c)带有嵌入式去耦电容器的顶部堆叠基板;(d)显示通孔和多氯联苯的侧视图;(e)带弹簧端子的模块;(f)带集成式直接基板冷却器的外壳
下面讨论其一些主要设计和装配特性:
半桥模块每支路具有三个10kV碳化硅MOSFET。不使用外部反并联二极管。SiCMOSFET体二极管的显著改进可实现对称反向传导和低恢复损耗。
模块尺寸为74×49×11mm(不含外壳),功率密度为13W/mm^3.增加的外壳和集成的冷却器使净功率密度达到4W/mm^3.
在功率模块中,电场集中在陶瓷、金属和封装的交点,被称为三相点。堆叠DBC基板可以减少块状陶瓷内和关键三相点处的电场。当低边开关导通时会产生最差情况的场。对这种条件下的电场仿真得出结论,在堆叠陶瓷方法中,中间金属层应连接到直流母线电压的一半,即在这种情况下为5kV。与单基板相比,峰值电场减少了58%,并且均匀分布在两个块状陶瓷基板内。创建半总线的实现是通过一对5kV陶瓷去耦电容完成的,如图2(c)所示。电容器的中点5kV连接通过金属柱和过孔完成,如图2(d)所示,并连接到底部DBA堆栈的中间金属层。所提出的模块具有平面夹层结构。如图2(d)所示,使用了四个基板,芯片下方有两个(DBA1,DBA2),上面有两个(DBA3,DBA4)。堆叠基板方法有效地提高了PDIV。该团队还开发了一种压力辅助银(Ag)烧结工艺,用于粘合50×50毫米底部和35×75毫米顶部堆叠基板。与焊料相比,银烧结具有低空隙含量、更高的导热性和可靠性以及经历多次烧结循环而不影响先前烧结接头的能力。印刷浆料涂覆干燥后,在液压机中施加1MPa的压力,温度升至°C进行烧结。基板在均匀压力下冷却,以防止铝(Al)和氮化铝(AlN)之间的CTE不匹配弯曲或开裂。测得的线热阻为0.11–0.14K/W,表明具有良好的均匀性。
由钼(Mo)制成的金属柱用于增加距离,从而减少芯片和顶部基板之间的电场。选择Mo是因为其低CTE。对后附着尝试了无压和压力辅助银烧结方法,在粘合强度方面产生了类似的结果。最佳柱高是电磁和静电性能之间的权衡,较短的柱子可降低寄生电感和电阻,但会增加电场强度。该场需要低于封装材料的击穿强度。电场分布的模拟表明,当柱子高度从1mm增加到2mm时,电场显着降低;因此,选择了2毫米的高度。
图1(a)所示的S2D2节点在D1和S2之间切换时会经历高dV/dt。为了将系统接地处产生的电流转移回直流母线,9堆叠DBC排列中的中间金属层可以连接到正极或负极总线。分流回的电流量将取决于连接回直流母线的高频阻抗;因此,此CM屏幕的实施至关重要。将中间金属层连接到去耦电容器的中点可为CM电流创建低电感路径,平衡并降低MOSFET开关对的功率环路电感,并降低三相点处的峰值电场。
所得模块的电源环路电感为4.4nH/MOSFET对,这是迄今为止报告的10kVSiC功率模块的最低值之一。
外壳对整体尺寸、热阻和额定电压有重大影响。图3显示了外壳设计。外部母线安装在顶部,并通过安装螺钉施加压力。压力压缩弹簧,直到母线接触外壳盖中的突起。由于弹簧未暴露,因此爬电距离和间隙限制不适用。突起在外壳盖和母线之间形成明确的气隙,可以对其进行调整以权衡PDIV和附加连接距离的寄生电感/电阻。较大的差距将增加PDIV和寄生效应。选择了1毫米的突出高度。即使如此,如图4(a)中的电场模拟所示,电场强度也超过了空气中3kV/mm的击穿。因此,提出了母线内的场控板,其电位与弹簧端子相同,用于将峰值电场从空气转移到母线内的固体绝缘,如图4(b)所示。
图3:外壳设计—(a)带外壳和盖子的模块;(b)带母线的模块;(c)模块的侧视图;(d)带有压缩弹簧端子的母线模块
图4:模拟电场分布—(a)没有和(b)在母线PCB内有场分级板
用于冷却的底板和导热硅脂会增加净热阻,并在陶瓷基板上产生弯曲应力。在所提出的封装中,底部DBA缩放到外壳上,并使用有针对性的喷射冲击冷却系统,该系统将冷却液直接注入基体的下表面。11
芯片贴装选择银烧结是因为与焊料相比,银烧结的热阻和热循环能力较低。由于10kVSiCMOSFET芯片具有金(Au)背面金属化,并且银的扩散速度快于金,因此需要烧结曲线来限制银扩散并防止空隙形成。因此,本研究使用分钟时90°C。平均抗剪强度达到15MPa。施加压力可以将其提高到约25MPa,但在同时烧结多个模具时会增加复杂性。
构建了一个原型模块,其中使用的弹簧具有10A的连续额定电流。外壳和集成的喷射冲击冷却器由高温树脂3D打印而成。选择低粘度的硅凝胶进行包封,因为它加工简单,可靠性好,气穴少。
表1列出了为模块原型选择的工艺步骤和材料。
表1:为10kVSiC模块选择的封装工艺和材料
原型测试结果图5显示了使用两个SiC10kVMOSFET进行双脉冲测试时模块的开关性能。测试在5kV和20A下进行,导通和关断栅极电阻分别为0.33和0.17Ω。表2列出了此测试的瞬态参数。观察到的过冲和振铃可以忽略不计,表明栅极环路和源环路电感较低。这些结果是类似额定值的SiCMOSFET和IGBT报告的最快开关速度。
CM屏幕的有效性是在带宽为MHz的接地路径中使用RF电流互感器测量的。图6显示了三个MOSFET并联时的关断波形。在25kV总线电压下,dV/dt为2V/ns。如图所示,CM屏幕将接地电流过冲从2A降低到0.2A,验证了其有效性。
图5:10kV模块原型的开关波形
表2:10kV、mΩ碳化硅MOSFET模块原型开关结果
图6:带和不带CM屏幕的接地电流的关断波形
PD测试使用50kV、60Hz交流励磁源和PD传感器进行。这些测试在内部堆叠基板以及具有内部现场分级的PCB母线上完成。使用图案化的1mm厚AlN-DBA衬底,金属迹线间距为2mm,用于比较单个基板与堆叠基板,其中中间金属处于施加电压的一半。
如表3所示,与单基板外壳相比,当中间金属连接到施加电压的一半时,堆叠上的PDIV在空气中增加了53%,在封装时增加了40%。带有内部现场分级板的PCB母线也使用PD测试进行了验证。如表3所示,母线在空气中的PDIV为12.4kV,在空气中的PDIV为11.6kV,在母线上安装了一个PD假模块。
表3:PD测试摘要
原型模块的热特性显示,结与环境比热阻最低,为26mm2·K/W(0.38K/W)。
总之,DiMarino说:“在CPES上,我们提出了一种用于10kVSiCMOSFET的高密度、高速模块封装,可用于各种MV功率转换和配电应用。我们的封装方法侧重于低寄生效应、降低共模电流、实现高局部放电电压和降低热阻。有了这个,我们可以真正利用卓越的SiC材料特性,在这个电压领域中创建高效的解决方案”。
推荐的参考学习书籍:《碳化硅功率材料:器件与应用》《碳化硅功率材料:器件与应用》本书回顾了SiC研发取得的进展,特别是过去10年的进展。它介绍了3C-,6H-和4H-SiC多型的基本特性,包括结构,电气,光学,表面和界面特性;本书还描述了现有的关键SiC器件以及21世纪材料增长和器件制造方面的挑战。
在年代,肖克利预测SiC由于其优越的材料性能而迅速取代Si。在很多方面,他是对的,今天有一个基于SiC的活跃行业,每年都有新的成就被报告。总体而言,本书提供了一本最新的参考书,适合工业研发领域的新人,研究生和工程师的广泛受众。
《碳化硅功率模块设计:性能、鲁棒性和可靠性》《碳化硅功率模块设计:性能、鲁棒性和可靠性》高频开关功率半导体器件是电力电子转换器的核心。迄今为止,这些器件一直以成熟的硅(Si)技术为主。然而,它们的固有物理极限正在成为实现更高性能功率转换的障碍。宽带隙(WBG)半导体器件具有更高的效率、更小的尺寸、更轻的重量和/或更长的使用寿命的潜力。电网电子和电动汽车中的应用正在增加,但如果应用要变得更加广泛,尤其是封装,就需要克服许多技术瓶颈。
本书介绍了用于新型WBG半导体(特别是碳化硅(SiC)功率MOSFET)的先进多芯片封装解决方案的开发。
本书的覆盖范围包括介绍;多芯片功率模块;模块设计并转移到碳化硅技术;最佳模块设计的电热、热机械、统计和电磁方面;耐高温碳化硅功率模块;验证技术;退化监测;以及新兴的封装技术。本书对学术界和工业界的研究人员和专家来说都是一本有价值的参考书。
《宽带隙功率半导体封装:材料、元件和可靠性》《宽带隙功率半导体封装:材料、元件和可靠性》《宽带隙功率半导体封装:材料、组件和可靠性》解决了WBG功率半导体在集成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耐热性、散热和热应力、高频和分立元件的降噪,以及接口、金属化、电镀、键合和布线方面的挑战。本课题的专家介绍了有关WBG功率半导体的材料,组件和可靠性和评估方法的最新研究,并提出了为集成铺平道路的解决方案。
宽带隙(WBG)功率半导体SiC和GaN因其优异的特性,如高击穿电压、高频能力和超过°C的高耐热性,是最新的有前途的电转换器件,本书是关于该主题的及时参考学习资源。
本书的主要特点有:
研究宽带隙功率半导体封装在各个层面的主要挑战,包括材料、组件和器件性能
提供有关潜在解决方案的最新研究,着眼于系统集成的最终目标
讨论关键问题,如热管理、降噪、互连和基板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