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绝缘栅 >> 绝缘栅优势 >> 全环绕栅极晶体管GAA技术如何引领半
在微芯片领域,争夺速度最快、精度最高且能效最佳的集成电路已成为全球制造巨头的焦点。为了在竞争中占据优势,芯片制造商纷纷寻求创新,将新颖的晶体管设计结构融入其尖端技术中。当前,备受瞩目的全环绕栅极晶体管(GAA)技术,正被台积电、三星及英特尔等业界领军企业列为未来几年的重要采用对象。
一,晶体管简介晶体管,作为现代电子产品的核心元件,是一种能够放大或切换电信号的半导体器件。它不仅构成了芯片的基础,还是众多高科技产品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今,主流芯片内部集成了数十亿个这样的晶体管,共同构成了数字世界的基石。
二,晶体管的工作原理晶体管在芯片中扮演着电流开关的角色,通过其栅极的控制,可以实现电流的通断。当栅极打开时,电流得以顺畅通过;而关闭栅极则能阻止电流的流动。这种工作机制使得每个晶体管都能在0和两种状态之间切换,从而存储和处理大量的数字信息。三,全环栅(GAA)纳米片场效应晶体管(FET)概览全环栅(GAA)纳米片场效应晶体管(FET)代表着晶体管技术的最新突破,已逐渐成为业界的新宠,助力我们跨越5纳米技术节点,并进一步拓展FinFET的逻辑边界。尽管全环栅晶体管的研究历程已久,但其真正的革新之处在于近期提出的基于44/48纳米CPP缩放间距的性能基准,这标志着行业迈向新篇章。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全环栅纳米片FET所带来的优势,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当前FinFET所面临的挑战,以及行业创新的发展脉络。历史上,芯片架构的创新往往受到短通道效应(SCE)的推动,它对功率性能面积(PPA)的扩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当沟道长度与源极-漏极损耗层相当接近时,SCE便开始显现。
多年来,行业通过应力技术、高k金属栅极等创新手段实现了技术的持续缩放。而FinFET的诞生,则标志着晶体管架构上的首次重大变革,其三栅极设计使得栅极长度的缩放得以延续至多代产品。如今,全环栅纳米片FET的诞生,再次为晶体管技术带来了结构上的颠覆性创新。
四.GAA工艺的挑战相较于FinFET,GAA工艺面临着多方面的难点。由于全环栅纳米片FET需要更精细的开槽和间距控制,其工艺复杂性和步骤均大幅增加,对精密计量和严格检测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材料和工艺层面,GAA的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EpiNanosheet:在硅基底上外延生长Si/SiGe叠层,需要精准把控外延沉积的厚度,这是工艺上的一个关键挑战。(2)recessingSiGe:开槽SiGe后,刻蚀完SiGe并在其表面沉积一层介质绝缘层,以实现良好的隔离效果。(3)recessingSiDepositingsourcedrain:在侧面刻蚀挖孔并沉积掺杂硅,经过清洗后完成源漏掺杂硅的沉积,这是形成GAA结构的关键步骤。(4)removingSiGechannels:为了构建GAA结构,必须精确去除SiGe材料,同时确保对器件的源、漏无影响,这无疑增加了工艺的复杂性。(5)TuningGate:在源、漏电极表面沉积电极金属,并精确计算沉积金属的厚度,以实现理想的栅极调控效果,这一步骤的工艺难度也相当大。
五.GAA的商业进展GAA工艺在3nm以下的制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目前,台积电、三星和英特尔是该领域的主要布局者。()三星:作为最早宣布量产GAA的厂商,三星计划在年量产2nm的GAA器件,并在年宣布将在3nm节点引入这一结构。
(2)台积电:台积电选择了一种更为稳健的策略,在3nm制程中继续使用FinFET,并计划在2nm制程时全面转向GAA工艺。
(3)英特尔:英特尔预计在-年全面引入RibbonFET(即GAAFET),并配合自研的背面供电技术,旨在实现对台积电的超越。
六.国内相关厂商的角色GAA工艺的核心在于多次的刻蚀和沉积,这一过程主要通过原子层沉积(ALD)技术来完成。在此过程中,北方华创、拓荆科技、中微公司以及微导纳米等厂商提供了关键的刻蚀和沉积设备。同时,概伦电子和华大九天等公司则提供了EDA芯片设计软件的支持。此外,柏诚股份的洁净室技术也为GAA工艺的研发和生产提供了重要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