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绝缘栅 >> 绝缘栅资源 >> IGBT行业深度报告借新能源大发展的东风
(报告出品方/作者:东海证券,周啸宇、陈宜权)
1.IGBT:电力电子装置的“CPU”
1.1.IGBT是什么?
IGBT,中文全名为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是由双极型三极管(BJT)和绝缘栅型场效应管(MOS)组成的功率半导体器件,为第三代功率半导体技术革命的代表性产品,具有高频、高电压、大电流,易于开关等优良性能,被业界誉为电力电子装置的“CPU”,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轨道交通、白色家电、新能源发电、新能源汽车等领域。
依产品结构形式不同,IGBT有单管、IGBT模块和智能功率模块IPM三种类型。IGBT单管主要应用于小功率家用电器、分布式光伏逆变器及小功率变频器等领域;IGBT模块主要应用于大功率工业变频器、电焊机、新能源汽车(电机控制器、车载空调、充电桩)等领域(当前市场上销售的多为此类模块化产品);智能功率模块IPM主要在变频空调、变频洗衣机等白色家电领域有广泛应用。
根据应用场景的电压不同,IGBT有超低压、低压、中压和高压等类型,其中新能源汽车、工业控制、家用电器等使用的IGBT以中压为主,而轨道交通、新能源发电和智能电网等对电压要求较高,主要使用高压IGBT。
IGBT多以模块形式出现,IHS数据显示模块和单管的比例为3:1。模块是由IGBT芯片与FWD(续流二极管芯片)通过定制化的电路桥接,并通过塑料框架、衬底及基板等封装而成的模块化半导体产品。基础工作原理在于,以最小能量损耗实现电流转换,是一种具有隔离栅极结构的双极晶体管;栅极自身就是MOSFET,因此结合了双极晶体管的高载流能力和高阻断电压的优点。
1.2.IGBT的发展史
自20世纪80年代发展至今,IGBT芯片经历了7代技术及工艺的升级,从平面穿通型(PT)到微沟槽场截止型,IGBT从芯片面积、工艺线宽、通态饱和压降、关断时间、功率损耗等各项指标都进行了不断的优化,断态电压从V提高到V,关断时间从0.5微秒降低至0.12微秒,工艺线宽由5um降低至0.3um。此外,由于IGBT产品对可靠性和质量稳定性要求较高,下游客户认证周期较长,所以产品的生命周期较一般集成电路产品较长,对不同代际的IGBT产品,由于性能和需求差异导致应用领域略有不同,目前市场上应用最广泛的仍是IGBT第4代工艺产品。
从IGBT模块芯片的内部纵向结构来看,IGBT可分为穿通型(PT,punchthrough),非穿通型(NPT,non-punchthrough)。PT(punchthrough)结构是最“古老”的IGBT技术,在~年间占据主导地位,英飞凌第一代IGBT就是采用的PT技术。NPT(nonpunchthrough)结构是德国西门子公司年推出,为上世纪90年代的主流产品。FS(fieldstop):年,西门子公司研制出新的IGBT结构,fieldstop-IGBT(FS-IGBT),它同时具有PT-IGBT和NPT-IGBT的优点,至今一直居于主导地位。英飞凌第三代及以后的IGBT,均采用了FS技术。
1.3.IGBT的技术发展趋势
自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研发出第一只IGBT器件以来,IGBT技术经历了几个不同发展阶段,这些技术都是用来平衡IGBT自身的各种特性的,这些特性如下所示:1)降低导通损耗;2)降低开通和关断时的开关损耗(开关速度快);3)器件开关的软特性;4)提高电流密度;5)提升电压等级;6)减少半导体材料(降低成本);7)提高最高工作结温;8)扩展SOA(安全工作区)。
随着IGBT的技术发展,传统场截止型结构已接近其理论极限。超结及半超结器件凭借耐高温、低损耗和高抗短路能力在IGBT领域备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4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