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绝缘栅 >> 绝缘栅资源 >> 2021年,我国在电子功率器件取得突破,
该领域研究已获重大进展,仅凭数千万的低成本投入,便成功缩小了与欧美国家之间长达15年的技术差距。
这一卓越成就令世界瞩目。现探讨国产IGBT的发展现状,并对比分析我国与发达国家在技术上的具体差距。
不了解电子功率器件的人,对IGBT的认知仅限于其名,对其具体称谓及功能知之甚少。
IGBT是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由双极结型晶体管和绝缘栅型场效应管结合而成,是结合两者优势的复合全控、电压驱动功率半导体器件,具备自关自断功能。
简而言之,若将电器比作大学宿舍,则在固定时间需熄灯断电,由宿管人员控制。IGBT在电路中即扮演此角色,无电流通过时,即执行断电功能。
IGBT无放大电压功能,流通时如导线,断开则为开路。运行中,它驱动功率小,饱和压低,高效节能,安装维修方便,散热稳定,因此备受多行业青睐。
自上世纪80年代起,全球对IGBT的研究持续深化,相关技术等级亦不断迭代更新。
二战结束后,各国工业稳步复苏。工程师在实践中发现,现有功率器件已无法满足当前产业发展的需求。
以50至60年代流行的双极型SCR为例,其通态电阻虽小,但电流控制精度不足,且能耗大,因此难以满足现代电力装置对性能的需求。
70年代推出的VD-MOSFET单极型器件,虽能有效降低功耗,但因其通态电阻过大,导致电路控制显得过于简单,未能很好解决电流控制问题。
80年代,双极结型晶体三极管与绝缘栅型场效应管相继出现,工程师致力于结合二者,简化电路、降低功耗及通态电压,成为其研究方向。
在此背景下,第一代IGBT应运而生。随后,IGBT经历了六代发展,技术持续完善。
从六代发展来看,IGBT已衍生出三大方向:纵向结构、栅级结构及硅片加工工艺,它们均旨在降低损耗和成本,以此为目标不断前进。
IGBT种类依据不同工艺划分。从封装工艺上,可分为焊接式和压接式IGBT两种。
焊接式多见于高压IGBT模块,中低压则主要采用压接式。随着技术进步,烧结、压力接触等新兴技术也开始在中低压IGBT模块中得到应用。
同时,随着芯片最高工作结温和功率密度的持续上升,IGBT模块也需进行相应调整以适应这些变化。
未来,IGBT模块技术将在芯片焊接固定与正面电极联通上持续革新,力求实现无焊接及无引线键合技术,以增强IGBT的密度、集成度及智能化水平。
IGBT作为一种电子功率器件,具备多种优势。我国重视其研制,不仅因其单方面优势,更因其能解决电力装置发展瓶颈,推动电力行业整体发展。
作为能量转换与传输的关键部件,它堪称电力电子装置的CPU。传统转换器在电流运行时,会产生一定的损耗,在所难免。
采用IGBT功率转换的电力装置能减少损耗,提升电力输送效率与质量,符合绿色环保、高效节能趋势,对解决能源短缺、降低碳排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近两年,我国在IGBT研究上有所进展,如斯达半导体、杭州士兰微等跻身IGBT全球市场前十。但中车株洲、振华科技等优质企业虽强,我国在此领域仍落后于世界水平。
从全球市场竞争格局分析,美国在IGBT领域独占鳌头,显著领先,孕育了众多杰出企业,例如NS、TI、IR等。
相较于美国,欧洲虽稍逊一筹,但凭借Infineon、ST和NXP三大半导体公司,欧美国家在IGBT领域的产品线、成本及零部件生产上,仍居世界领先地位。
亚洲方面,日本如Toshiba、NEC等是顶尖功率器件生产商。但日本厂商在分离功率器件上有优势,功率芯片上稍逊,这是其相较于欧美国家的主要劣势之一。
台湾地区在IGBT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于DC领域尤其是线性稳压器、脉宽调制集成电路方面,拥有众多优质企业,成长迅速,且产品线日益完善。
当前,该公司生产的功率器件主要应用于计算机及LCD等数码产品领域。
此外,国外企业如英飞凌、ABB及三菱在IGBT器件领域亦获重大突破。三菱研发的V以上工业IGBT,在该领域拥有绝对优势。
西门康与仙童等厂商主要聚焦V以下消费级IGBT产品。随着全球经济成长,IGBT备受瞩目,产业链不断完善,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尽管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功率半导体市场,但国内半导体产品的研发与生产相较于世界大厂,仍存在一定差距。
技术层面,核心技术多被发达国家掌控;市场方面,三菱、英飞凌等企业占主导。我国IGBT企业虽新兴,但市场潜力大,原因主要包括多个方面。
我国在IGBT研究上起步较晚,相较于发达国家,优势国家已占据技术高点并实施封锁。因此,我国试图借助他国研究成果实现突破,面临较大难度。
再者,我国高端制造业发展基础薄弱,是工业现代化长期存在的问题。IGBT等高端功率器件的发展,离不开强大高端制造业体系的支撑。
这一领域,正是我国工业体系目前所欠缺的部分。
这些差距在我国高铁行业中体现明显,如“中国骄傲”的高铁需V以上IGBT模块,但该领域面临巨大技术壁垒。
此外,芯片制造与模块封装等关键技术仍被发达国家所掌控。
我国在IGBT领域虽有所成就,但工业与发展需求迫切,需加速突破技术壁垒。目前,发展IGBT面临若干问题。
IGBT技术涵盖芯片与模块封装两大方面,中国在此领域仍处于起步阶段。
我国芯片技术研究现采用代加工模式,由设计公司负责规划与设计,再由国内制造公司负责生产制造。
故此类代工公司未拥有独立功率器件生产线,仅能依托现有集成电路生产加工,此方式制约了芯片发展,导致其产品主要集中于低压领域。
欲升级至通用IC芯片,需在厚度与背面工艺上满足严苛标准,实现突破则需依赖更精湛的工艺技术。
在模块封装技术上,我们沿用传统焊接式封装。多数IGBT零部件生产商主打低压模块封装,仅南车与北车两大高铁公司能熟练运用高压模块封装技术。
国外发达国家已从传统焊接式封装技术拓展出多种新封装技术,部分技术能实现高功率密度、强散热性及高可靠性器件,且这些技术已投入商业使用。
此外,我国在IGBT研发领域人才匮乏,尤其是系统掌握该技术的专业人员。有人提出,引进国外优秀人才可迅速缓解这一问题。
此方式虽佳,但仅凭人才引进突破技术壁垒不现实。高端制造业技术体系庞大,需整个团队紧密协作,个人之力难以支撑。
另一方面,从技术专利角度看,若未获专利保证便草率引进,可能会触发知识产权纠纷等一系列问题。
从当前情况来看,中国欲实现IGBT的自主生产并跻身世界一流行列,仍有相当长的路程需持续努力。
作者声明:内容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