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绝缘栅 >> 绝缘栅市场 >> 逆变器如何实现直流到交流的转换IGB
逆变器如何实现直流到交流的转换?——IGBT的工作原理与详细过程解析IGBT,即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是逆变器中的核心部件,负责实现直流到交流的转换。其工作原理基于半导体技术,通过控制IGBT的开关状态,可以实现对电流和电压的精确控制,从而实现逆变器的转换功能。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IGBT的工作原理及其在逆变器中的应用。RIVIAN电驱动系统拆解:行业Benchmark丰田bZ4x电机逆变器设计解析:Benchmark视角电驱动技术集成新趋势:从三合一到十合一,领先者是谁?特斯拉电驱动进化历程:以第一性原理驱动产品创新V高压快充车型崛起:碳化硅技术上车V电驱动产品概览:行业现状与前沿动态在实际应用中,双极结型晶体管BJT和MOS管是最为广泛使用的电子元器件。IGBT,即绝缘栅双极晶体管,是一种三端半导体开关器件,结合了BJT的输入特性和MOS管的输出特性。与传统的BJT和MOS管相比,IGBT在功率增益、工作电压以及MOS管输入损耗方面均展现出显著优势。它广泛应用于多种电子设备中,作为高效快速开关的重要组件。在放大器领域,IGBT通过脉冲宽度调制(PWM)技术切换/处理复杂的波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结构特点包括输入侧的MOS管栅极端子,以及输出侧的BJT集电极和发射极导通端子,栅极则作为控制开关操作的关键控制端子。
IGBT内部结构IGBT的内部结构由三个端子组成,分别是集电极、发射极和栅极,每个端子都覆盖有金属层。特别地,栅极端子上的金属材料还覆盖着一层二氧化硅。IGBT的整体结构可视为一个四层半导体器件,这种器件是通过巧妙地组合PNP和NPN晶体管来构建的,从而形成了PNPN的排列。
IGBT的内部结构图详解在IGBT的内部结构中,最接近集电极的区域是(p+)衬底,也称为注入区。其上方的N漂移区域,包含N层,负责将大部分载流子(空穴电流)从(p+)注入N-层。漂移区域的厚度对IGBT的电压阻断能力产生直接影响。再往上,是主体区域,由(p)基板构成,它靠近发射极,且内部包含(n+)层。注入区与N漂移区域之间的连接点被标记为J2,而N-区域与主体区域之间的结点则被称为结点J。
值得注意的是,IGBT的拓扑结构与“MOS”栅极的晶闸管相似。然而,晶闸管的动作和功能是可抑制的,这意味着在整个器件工作范围内,IGBT仅允许晶体管动作。相较于晶闸管,IGBT的优越性在于其快速切换能力,无需等待过零。
接下来,我们深入探讨IGBT的工作原理。通过激活或停用栅极端子,IGBT能够实现开启或关闭的功能。当正输入电压施加到栅极时,发射极将保持驱动电路的开启状态。相反,若IGBT的栅极端电压为零或略为负值,则电路应用将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