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缘栅

IGBT半导体器件的全面介绍结构原理与

发布时间:2025/3/24 13:27:21   
刘军连医生 http://nb.ifeng.com/c/89ILxhbI6w5

IGBT,即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是一种集成了BJT(双极结型晶体三极管)与MOS(绝缘栅型场效应管)的复合全控型功率半导体器件。它采用电压驱动方式,具备自关断功能。简而言之,IGBT的工作原理类似于一个非通即断的开关。在导通状态下,它可以被视为导线,而在断开时则相当于开路。这种器件不仅融合了BJT和MOSFET的优点,如驱动功率低和饱和压降小,还具备自关断功能,使其在电力电子领域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而实际上,我们日常使用的IGBT模块是经过特殊电路桥接封装而成的模块化半导体产品,结合了IGBT与FWD(续流二极管芯片)的优点。这种模块具有节能、便于安装维修以及散热稳定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

从结构上分析,IGBT本质上仍是一种场效应晶体管,与PowerMOSFET极为相似。然而,它在背面的漏电极上增加了一个P+层,即所谓的InjectionLayer。这一创新设计使得IGBT在导通时,除了MOSFET自身的电子导电外,还能从漏端注入空穴,从而显著提升了其性能。因此,IGBT不仅保留了PowerMOSFET的单一载流子导电特性,更通过注入层的引入,实现了两种载流子(电子和空穴)的共同导电,使其特性更接近BJT。因此,在IGBT中,原来的source端变为了Emitter,而Drain端则变为了Collector。从前面的结构分析以及右侧的等效电路图可以看出,IGBT内部包含了两个背靠背连接的BJT,实质上构成了PNPN结构的晶闸管。这种结构并非人为设计,而是自然形成的。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讨论了Latch-up现象,指出这种结构的关键问题在于控制Rs,确保α1+α21以避免潜在风险。此外,这种结构虽然提高了电流驱动能力,但也有其弊端。当器件关断时,沟道迅速关闭导致多子电流消失,然而Collector(或Drain)端仍持续注入少子空穴。因此,整个器件的电流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全关闭(即所谓的拖尾电流),这无疑影响了器件的关断速度和工作频率。为了避免这一问题,研究者们在P+与N-drift之间引入了N+buffer层。这一层的设计旨在让器件在关断时,从Collector端注入的空穴能在N+buffer层迅速复合,从而提高关断速度。这种改进后的结构被称为PT-IGBT(PunchThrough型),而原先未加入N+buffer的结构则称为NPT-IGBT。

通常,NPT-IGBT的Vce(sat)(饱和电压)高于PT-IGBT。这主要是因为NPT结构的正温度系数特性(由于P+衬底较薄导致空穴注入较少),而PT结构则呈现负温度系数特性(由于P衬底较厚,空穴注入较多,进而引发三极管基区调制效应)。Vce(sat)直接影响开关损耗,因此,在需要相同Vce(sat)的情况下,NPT结构必须增加drift层的厚度,这进而导致Ron(电阻)的增大。在IGBT的结构中,NPT-IGBT与PT-IGBT存在显著的差异。由于NPT结构具有正温度系数特性,其Vce(sat)(饱和电压)通常高于PT-IGBT。这是由于P+衬底较薄,导致空穴注入相对较少所造成的。相比之下,PT结构则呈现出负温度系数特性,其Vce(sat)较低,这得益于P衬底较厚,从而引发三极管基区调制效应,使得空穴注入增多。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需要相同Vce(sat)的情况下,NPT结构必须增加drift层的厚度,这不可避免地导致了Ron(电阻)的增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802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