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绝缘栅 >> 绝缘栅发展 >> IGBT的诞生人类对电的全新驾驭之道
IGBT的诞生:人类对电的全新“驾驭”之道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迅猛崛起,一种功率半导体器件逐渐走进大众视野,它便是IGBT。IGBT,全称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结合了三极管与MOS管的优势。三极管,又称双极型晶体管(BJT),以其低导通压降著称;而MOS管,作为绝缘栅型场效应管,则以其高输入阻抗和低驱动功率闻名。IGBT巧妙地将两者融合,既保留了MOSFET的高输入阻抗特性,又继承了三极管低导通压降的优点。简而言之,IGBT如同一个高效的开关,能够在小电压下轻松控制大电压、大电流的通断,且开关频率极高,控制简便。
IGBT的基本结构与导通原理IGBT的电路符号如图所示,它包含栅极G、集电极C和发射极E三个关键部分。栅极G作为控制开关的核心,通过施加高电压来控制集电极与发射极之间的导通,而低电压则会导致其关断。这种精妙的结构使得IGBT成为电力电子领域中的一颗璀璨明珠。IGBT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接下来我们将简要探讨IGBT的导通过程。当栅极G施加高电压时,在栅极电场的作用下,P型半导体中的少数载流子——自由电子会在与栅极相连的二氧化硅绝缘层下方聚集,从而形成反型层。这一反型层的出现,在栅极下方的二氧化硅绝缘层中构建了一个导电沟道,使得N型半导体与中间的N-漂移层得以相连通。若将N-漂移层直接与漏极相连,便构成了MOS管。而IGBT的结构则在MOS管的基础上增添了一个P+衬底,进而形成了四层结构。这里,P+意味着P型半导体的掺杂浓度较高,即多数载流子——空穴的浓度也相应较高。
进一步分析,当栅极G施加的电压超过阈值时,自由电子便能够从发射极E出发,经过小方块N型半导体,穿越反型层,最终抵达N-漂移层。而要实现IGBT的导通,还需确保N-漂移层与P+衬底间的PN结能够导通,这要求集电极C施加的正电压需大于JPN结的导通电压。
接下来,我们深入探讨IGBT的等效电路图。从IGBT的结构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它主要由上部的MOSFET、左侧的PNP三极管以及NPN三极管结构组成。当栅极施加超过阈值的正电压时,N-漂移层中产生的电流将充当左侧PNP三极管基极的电流。一旦基极电流达到特定水平,PNP三极管便会开启,从而在集电极与发射极之间形成导电通道。拖尾电流现象:在IGBT导通过程中,电子会从N-漂移区流向背面的P+集电极,同时,P+集电极会向上发射空穴。这些电子和空穴共同构成了IGBT的电流。然而,在关断时,电子会迅速从沟道中移除,而剩余的空穴则需逐渐复合消失,这就产生了拖尾电流。闩锁效应:这是IGBT可能面临的一种特殊现象。当IGBT发生闩锁时,其内部的寄生晶体管可能会形成正反馈环路,导致IGBT无法正常关断。如上图所示,IGBT结构中的PNP三极管与NPN三极管共同构成了一个晶闸管。在NPN三极管的基极和发射极之间,存在一个寄生电阻Rs。当P型半导体的横向空穴电流在Rs上产生压降时,这会对NPN三极管施加一个正向偏置电压。在集电极电流处于规定范围内的情况下,这个偏置电压并不会导致NPN三极管导通。然而,一旦集电极电流超出规定范围,这个偏置电压就会使NPN三极管以及晶闸管导通,此时栅极将失去其开关控制作用,造成自锁导通现象,这就是静态闩锁效应。
另外,当IGBT在高速关断时,由于电流下降迅速(即di/dt很大),会产生较大的位移电流。这个位移电流流过Rs时,会生成一个足以使NPN三极管导通的正向偏置电压,同样导致晶闸管自锁导通,发生闩锁效应。这被称为动态闩锁效应。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IGBT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新能源汽车:在新能源汽车中,IGBT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特斯拉Model3的驱动电机使用交流电,而电池提供的是直流电。IGBT的作用就是将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以适应驱动电机的需求。此外,IGBT还能通过改变交流电的频率来控制电机的转速,从而实现车辆的速度和加速度控制。
充电桩:充电桩需要将电网的V交流电转换为电动汽车电池所需的直流电。这个过程同样离不开IGBT的参与。
轨道交通:在现代轨道交通中,交流传动技术占据了核心地位。牵引变流器作为交流传动系统的关键部件,而IGBT又是牵引变流器不可或缺的器件之一。
除此之外,IGBT的应用还广泛涉及光伏逆变器、风电变流器以及工业控制等多个领域。IGBT的开关频率适中,介于双极型晶体管与MOS管之间,同时其功率表现也优于MOS管。因此,在低功率且高开关频率的场合下,MOS管通常是首选;而当需要大功率和高开关频率时,IGBT则更为合适。
然而,随着开关频率和功率需求的进一步提升,硅基半导体材料已接近其极限。为了满足这些更高要求,我们迫切需要采用禁带宽度更宽的半导体材料,例如SiC和GaN。这些材料不仅具有出色的开关性能,还能在高温环境下保持稳定。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IGBT的主要生产厂家。在年之前,我国高端IGBT市场主要依赖进口。为了打破这一局面,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旗下的时代电气抓住机遇,成功收购了英国老牌IGBT生产商丹尼克斯的75%股权。经过6年的不懈研发,他们终于在年6月建成了国内首条、世界第二条8英寸IGBT生产线,实现了从设计到制造、封装、测试的全套生产能力。这一里程碑式的事件标志着我国高端IGBT技术的自主创新取得了重大突破。
目前,国内主要的IGBT生产厂家包括亚迪半导、士兰微、中车时代电气等;而国际上,英飞凌、三菱、安森美、意法半导体、东芝等品牌也占据着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