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缘栅

巴菲特减持,比亚迪不香了

发布时间:2023/3/2 21:17:47   

作者

晨曦

编辑

陈彦旭

运营

陈小妍

另镜(ID:DMS-)

在比亚迪的市值不断上涨之际,巴菲特在今年却6次抛售比亚迪的股票,减持超过1/5,套现近34亿港元。这一变化,足以引起行业的注意。

而年,巴菲特斥资2.3亿美元拿下比亚迪10%的股权。消息传出后,比亚迪股价在4天内就涨了60%。

要知道,巴菲特在中国大陆就投了两家公司——中石油(年买入)和比亚迪。可在年,巴菲特抛售中石油1.3%的股份,赚了亿美元走人,而中石油的市值巅峰正好就在年前后。

如今巴菲特又开始抛售比亚迪的股份,根据中石油的前车之鉴,其中意味难免令人寻味。但瞬息万变的股市,并不能完全反映一家公司的长期价值。巴菲特抛售比亚迪,也并不意味着比亚迪的苦日子就快来了。

从更深层次地剖析这家公司的发展脉络和底层逻辑,或许更有利于了解比亚迪内生价值。

「销冠」的成长之路

DistinctMirror

年,王传福已将比亚迪的电池业务做到了细分领域全球第一,可他的危机感也随之而来——若不开启新的赛道,电池业务迟早会做到头。于是,他不顾股东的反对,收购了一家比较小的汽车公司,正式进军汽车市场。

为了造出好的产品,王传福的主要思路是“逆向研发”。通过拆解当时最新的、销量最好的汽车,包括丰田、奔驰、宝马、保时捷等,取长补短,研发出性价比极高的“平替”产品。

而为了控制生产成本,王传福做电池生意时,就积累出一套低成本的方法论。零部件尽量自己造,而不是向供应商采购,像五金零部件、电子部件、安全气囊等等都是自给自足。组装环节也推行“半自动化半人工”,全自动化的车间投入成本高、技术壁垒多,只能把工序详细拆分,再分给工人去完成。

就这样,比亚迪的汽车生意从年推出燃油车F3开始,逐渐步入正轨。到了年,巴菲特也看好比亚迪,认购股票后,比亚迪的股价一年内翻了10倍。王传福在年一跃成为胡润富豪榜首富。

但快速扩张总会埋下一些隐患。在年~2年间,比亚迪的汽车质量问题和经销商退网事件频发,比亚迪的汽车口碑、销量一路下滑。

年、年,公司同比净利润分别下降33.48%和45.13%。那时有很多高管辞职、员工被裁,王传福只好一边对外公开道歉,一边对内紧抓产品质量、销售渠道、品牌管理等。

直到2年,国务院发布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年)》,各地政府纷纷出台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整个产业开始迈入快速发展期。比亚迪凭借在电池和汽车领域的积淀,终于借着东风,再次稳步成长起来。

比亚迪在年,就发布了电动车E6、电动大巴K9,政府一直都是这两种车型的最大买家。后来这两种车型还出口到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比亚迪甚至还在当地建厂,生产起电动清洁车、叉车、装运车等。

乘用车方面,比亚迪在2年推出了混动车型“秦”,随后继续推出“唐”、“宋”、“元”、“汉”等王朝系列,海洋系列等,逐渐打开消费端市场。

但从2年到年,比亚迪汽车业务的增长还是依赖燃油车,年均净利润也比较低,只有2.8%,远低于长城汽车的9.14%和丰田汽车的6.8%。

近几年比亚迪的电动车业务才突飞猛进,领先的销量让比亚迪快速切换到新能源赛道。去年比亚迪的电动车的销量占总销量的82%,今年燃油车被宣告彻底停产。今年上半年,比亚迪也超越特斯拉成为全球新能源车销冠。

比亚迪财报显示,今年前3个季度,比亚迪的新能源车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高达24.7%,销量为万。上半年净利润达到35.95亿元,超过去年全年净利润(30.45亿元),前3季度总净利润已达去年全年的3倍。

从公司内部营收来看,比亚迪有5大业务板块:汽车、消费电子代工、比亚迪半导体,弗迪电池以及光伏,汽车和动力电池在今年上半年贡献了72.55%的收入,消费电子代工及手机电池贡献了27.27%的收入。光伏等其它业务占总收入不到1%。比亚迪也将“三电系统”、半导体、光伏等业务分拆成子公司预备上市。

比亚迪之所以能在新能源这条路上越走越远,主要归功于在技术和产业链上的先手布局。在技术上,比亚迪的混动技术DM-i、刀片电池、e3.0架构等的组合,让比亚迪有了爆款车型SUV“宋”和“秦”。

(秦PLUSDM-i和汉PLUSDM-i是比亚迪目前销量领先的两款车型)

在产业链上,比亚迪的垂直整合模式,已能自研自产三电系统、IGBT芯片、热管理、电子电器等关键部件,这让比亚迪在产能方面,较少受到疫情的影响。

然而,比亚迪也有它的隐忧。首先是盈利能力较低。比亚迪汽车业务毛利润率为17.3%,远低于特斯拉29.3%,也少于理想的20.6%和蔚来的20%。

因为比亚迪采取的是“牺牲利润换取规模”的策略,所有车型的均价远低于特斯拉和“蔚小理”,平均每辆车只赚元左右,这大大限制了比亚迪电动车的毛利水平。

其次,产业链红利也将慢慢消失。如今几乎所有有技术、有钱的企业,都在踊跃参与到新能源汽车的上下游产业链中,想在汽车行业的百年大变革之中分一杯羹。比亚迪凭借现有的技术和产业链优势,要想再扩大市场占有率,将遇到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

新能源下半场

DistinctMirror

王传福将汽车行业的变革分为上下半场,上半场是电气化,下半场是智能化。

上半场竞争中,比亚迪靠自研自产三电系统、极致的性价比抢占了市场份额,但在下半场的智能化竞争中,比亚迪还处于落后地位。

目前比亚迪的车型只能支持自动跟车和车道保持功能,自动变道、智能识别等功能还达不到。而一汽、长安、东风、北汽、吉利、长城等传统车厂,以及小鹏、蔚来、威马等造车新势力都实现了L3级别车型的量产,一些外资大厂的产品更是率先迈入了L4水平。

(主要车企的自动驾驶规划管线)

为了应对下半场的智能化竞争,王传福表示:“公司会在智能化领域,像在电动化领域一样,将所有核心技术打通,并充分验证。”

过去几年间,比亚迪对“智能化”的尝试,主要有两条路径。

第一条路径是合作。

年,比亚迪推出了DiPilot辅助驾驶系统,属于L2系统,供应商是博世。年,比亚迪又投资了芯片供应商地平线、激光雷达供应商速腾聚创、自动驾驶解决方案供应商Momenta等,今年又与百度、英伟达、华为等合作,构建自己的智能化生态圈,预计年上市相关车型。

第二条路径是自研。

比亚迪再年推出了首个车控操作系统BYDOS,支持跨平台使用、持续性软硬件升级,以后对现有车辆的自动驾驶能力进行升级,也将更方便。据行业人士透露,比亚迪也在招聘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领域的研发人才,进一步加强自研能力。

有分析师指出,或许看似在智能化迈步缓慢的比亚迪,正在从更底层着手打造自己的竞争壁垒,比起在不熟悉的算法、软件等层面死磕,从制造端、电池端、芯片端发力,才是比亚迪的优势所在。

尤其是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MCU(微控制单元)等电控和工业芯片,是组成智能电动车核心零部件。比亚迪也希望在这些领域通过“自研+合作”的模式,尽快实现“超车”。

当年比亚迪给手机厂商提供电池时,就已经将业务范围扩展到,除了芯片啥都能造的程度,也因此才和富士康闹得很不愉快。而到了年,比亚迪就准备啃下芯片这块硬骨头,成立相关公司,也就是如今的比亚迪半导体,从事功率半导体、智能控制IC、智能传感器及光电半导体的研发、生产。

比亚迪还通过收购芯片公司,增强芯片供应能力。比如年以1.71亿元收购宁波中纬的6英寸晶圆厂;年以亿元收购了济南富能半导体,其中包括两个8英寸厂和两个12英寸厂。

目前比亚迪研发出IGBT6.0,采用IDM模式,能够自行设计、制造与封装,工艺制程为90纳米,在所有车用芯片中是最小的,但市场占有率远不及英飞凌。

在国内,英飞凌占据60%以上的市场份额,而比亚迪则只有15%左右。在芯片设计工具——EDA、IP核,以及上游原材料等,比亚迪都不具备自产能力,所以还是比较受限制。

除了深度布局新能源车的下半场,比亚迪也在积极地打造新产品,以及把车卖到新市场。

比亚迪在11月份发布了高端电动车“仰望”品牌,价格锁定在80万-万之间。至此,比亚迪形成了王朝系列、海洋系列、腾势系列、仰望系列以及专业个性化品牌等品牌矩阵。

王朝系列和海洋系列主打30万元上下的家用车市场;而腾势主打30万~50万元中高端市场;最新推出的仰望品牌,则瞄准了80万~万豪车市场,对标奔驰大G。

当然比亚迪并不指望“仰望”能创造多少营业额和销量,关键是“仰望”补齐了比亚迪新能源车的产品矩阵,为品牌增加了溢价。

至于扩展新市场,比亚迪也在年启动了出海计划,积极扩展外市场,将成熟的车型远销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

目前国外车企在新能源领域有一定的滞后性,比亚迪将在国内早已得到市场验证的车辆带到海外,具有一定的成本、技术优势,而且美国、欧洲等地区对新能源车的补贴也较高。

相信随着比亚迪智能化技术的升级,全系列产品的全球化出击,比亚迪在下半场的优势才会逐渐显现出来。或许明年,才是比亚迪真正爆发的开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344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