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缘栅

中国品牌汽车向丰田进行技术输出的为什么是

发布时间:2023/5/29 18:07:51   

今年4月份丰田章男到访清华大学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丰田要把钱投向最有未来的地方。”巧合的是,比亚迪汽车销售总经理赵长江,在接受采访时也曾表示:“如果你的技术不是被用户期待的,再领先也没有用。”

这两句话说出来的风格不同,但最核心的思想,却是完全一致的,都显露出对于技术的专注与重视。在那个时候,外界还不曾想到,丰田和比亚迪这两个在各自领域领跑的车企,走到了一起。

两个星期前,比亚迪与丰田共同发布了两家公司达成深度合作协议的消息,对于自主-外资在生产、销售层面的合资,在国内早已是常态,但中国车企与世界一线巨头在技术层面展开深度合作,却是屈指可数。意义更加深远的是,两家公司的合作远不止电池采购层面,而是计划在纯电动轿车和低底盘SUV方面展开合作,且未来的产品将悬挂丰田logo。

对汽车产业稍有了解的人会明白,这样的合作,意义甚远。

丰田为什么要和比亚迪合作?

听到两家公司的合作声明,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丰田为什么找比亚迪合作?”其实对两家公司稍有了解,就会明白丰田结盟比亚迪的意义,相比之下,比亚迪为什么要和丰田合作,才是更有趣的问题。

还是先聊聊丰田。

自20年前普锐斯上市以来,丰田长期奉行的技术路线,就是无需充电的HEV混动系统,它帮助丰田在全球赢得了大量的市场份额,同时也塑造了环保先锋的形象。这样的技术优势,让丰田在环保节油方面更加彻底的插电式混动以及纯电动领域,长期裹足不前。在丰田眼中,环保汽车的终极形态是氢燃料电池技术,他们计划未来从如今的HEV直接跨越到燃料电池车。

这种情况在最近两年发生了转变,在丰田章男的坚持下,丰田开始在插电式混动与纯电动汽车领域开始发力,今年3月份在国内上市的雷凌/卡罗拉PHEV,便是这一策略转变的迹象之一。

不过,丰田在插电式新能源车上的发展并不乐观,雷凌/卡罗拉PHEV都是基于先前HEV双擎版的系统改造而来,节油方面没有突出的效果,性能方面却远远落后于国内其它PHEV车型,百公里加速达到了近12秒。

但是,丰田进军插电式混动和纯电动市场的决心,却越来越强。早在年年底,丰田就制定了年将插电式混动/电动车销量占比提升至一半的目标,其中仅仅在中国市场,就将推出10款新能源车型。而在更远的未来,丰田还计划年实现新能源汽车销量万辆,其中纯电动与燃料电池的销量,就将达到万辆。在插电式混动和纯电动方向的进军,丰田已经下定了决心。

可惜的是,丰田虽然在HEV混动和燃料电池领域独步全球,但它在插电式混动与纯电动领域却是起步较晚的车企,相关的技术与产品经验,甚至不及同时期的德系、美系竞争对手。而相比德系与美系,比亚迪在新能源领域的技术与经验却要更加全面和先进,这种情况下,丰田与比亚迪寻求合作,就顺理成章了。

相比之下,比亚迪与丰田合作,究竟能获得什么,却更让我好奇。

比亚迪的底气

比亚迪在新能源技术层面的领先,已经远超普通消费者的想象。

早在年推出的首款混动车F3DM,在纯电续航里程和百公里加速上,已经领先今年才上市的卡罗拉/雷凌PHEV。几年之后上市的秦DM、唐DM等车型,第一次将性能变成了中国品牌车型的一个元素,并成为了后来国内外车企在PHEV领域的标杆。而到了现在,全新一代唐DM、秦DM已经用上了比亚迪第三代混动技术架构,燃油经济性、动力性以及电驱系统的可靠、安全性,已经领先其它对手一个时代。

这样的技术领先,很快转化到了销量层面。今年上半年的新能源市场上,比亚迪以一己之力占据了25%的份额,相当于吉利、上汽、江淮与长城四家车企的新能源车销量总和。但是这样的销量成绩,还远不足以反映出比亚迪在新能源技术领域的领先。

比如在最关键的动力电池领域,当其它车企争相与宁德时代抢夺订单时,比亚迪却可以气定神闲地按照自己的规划采用自己的电池,并且将电池部门独立出来,开始向其它车企开放供应。

比如在电驱系统最核心的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芯片(IGBT)领域,比亚迪在年组建研发团队之后,在年成功研制出了第四代IGBT芯片,并于年将SiC产品应用于汽车电控。如今全球能够独立设计制造IGBT的汽车厂家,除了丰田之外,只有比亚迪。

从电池到电控,从架构到车身,比亚迪已经将新能源汽车所有的核心与关键技术都掌握在了手中,其它供应商或车企,没有任何一家能够在关键技术上对比亚迪卡脖子。这不仅是第一家实现这一成就的中国车企,也是全球唯一一家同时掌控这些技术的整车企业。

明白了这些,再想想卯足了劲儿要进军新能源市场的丰田,你还会纳闷它找比亚迪合作的原因吗?

任何的领先,都不是偶然

迄今国外一线车企与中国车企进行技术层面的合作,只有戴姆勒和丰田,而这两家公司的合作伙伴,都是比亚迪。所谓厚积薄发,近十年时间,比亚迪在销量方面的表现并不特别亮眼,但它在新能源技术方面的领先,却愈发凸显出来。

不过,在技术层面取得全球领先,远远比销量的进步困难得多。

譬如上面提到的IGBT芯片,是比亚迪从年开始布局,直到12年后才研制出如今世界一流水准的第四代,而在这个领域,国内绝大部分车企都尚未涉足过。

DM3.0双模混动技术,在国家尚未将新能源汽车作为未来发展方向的年,就已经通过F3DM进行试水,之后经过秦、唐、元以及最新的宋Pro等一系列车型的迭代、完善,形成了如今最全面的新能源产品序列。

在这个过程中,比亚迪大部分时间都不是市场上存在感最强、销量最耀眼的那个,但它却一直是潜力最大、最被投资者以及国外车企看重的那个。从股神巴菲特入股比亚迪,到汽车发明者戴姆勒进行合资,再到如今的混动车鼻祖丰田寻求合作,比亚迪的潜力,从来没有被眼光锐利的人忽视过。

早在10年之前,比亚迪就分别在电池、发动机、底盘等等核心领域进行技术攻关,并留下了无数为粉丝们津津乐道的打破行业垄断的轶事。

早在年,比亚迪就针对新能源汽车领域提出了“”科技战略,5代表着百公里加速不超过5秒,4代表全时电四驱,2则意味着混动车型的百公里油耗要低于2L。

一年后,比亚迪又正式发布新能源汽车“7+4”全市场战略,在私家车、公交、出租车等七大常规领域以及仓储、矿山、机场、港口四大特殊领域等中国道路交通领域所有用油的地方,比亚迪都将全部用电解决,从技术到产业链形成了完整的战略布局。

年,在一份《汽车技术发展报告》中,比亚迪以24.9的专利强度位列榜首,仅仅在年之前,比亚迪的在国内公开的汽车相关技术专利总量就达到了2.2万个,其中不乏电驱系统、电池及管理系统、铝合金车身等领域的核心技术。

而到了现在,比亚迪已经建成了3大实验室和6大研发基地,单单在研发领域的员工人数,已经超过了3万人,仅仅在今年上半年,就向研发领域投入了85.36亿元,较去年同期大涨36.22%。

此外,比亚迪的新能源客车不仅在国内具有垄断地位,在欧美日等成熟的海外市场,也成为新能源汽车的先锋,在很多地方甚至根本没有竞争对手。

正是有了多年在技术领域的投入与积累,才有了今天新能源市场绝对领先的份额,才有了与世界一线巨头平起平坐谈合作的比亚迪。

总结

车企与车企之间的竞争,从来不是单一方面的,背后有产品的较量、有营销的较量、有市场策略的较量,也有最具决定性的较量层面——技术,至于技术方面的竞争,归根到底,其实是专利的较量。

在技术专利层面占据优势的车企,往往能形成很高的壁垒效应,车企一旦占据主流技术的高低,就有希望获得数年、甚至数十年的优势。例如德国ZF、日本爱信各自在纵置与横置AT变速箱上的技术优势,就帮助德系、日系车企进一步巩固了市场地位,而丰田在HEV混动技术上抢占的技术高地,就影响了近二十年全球汽车市场的发展格局。

如今,决定未来数十年车企兴衰的新技术天平,第一次向中国车企倾斜,而实现这一局面的最大因素,就是比亚迪。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4658.html
------分隔线----------------------------